Logo

系所簡介 

  • 日期 : 2016-03-14
  • 點閱 : 14967
系(所)簡史
本系成立於民國七十年,民國八十一年設立環境科學研究所碩士班,每年約招收十八位同學。二十多年來大學部畢業學生已達九百多人,碩士班畢業人數則有一百五十多人。畢業生不論參加各種考試、就業或出國深造,均有良好的表現。

本系(所)特色

從地球環境至個人健康,以環境生態與自然保育、環境污染防治、環境毒理學、環境化學及環境規劃與管理為教學方向。

本系(所之發展方向與重點 
自然資源的短缺及環境品質的日漸惡化,乃當今世界各國因現代化而產生之普遍現象。數十年來,我國經濟成長極為快速,即將邁入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使國民的生活水準大幅提高,資本累積更為現代化奠定有利的基礎;但是,卻也造成環境災害,嚴重影響國民的生存空間。無論政府或民眾對此均極為重視,也為謀求解決環境問題做了許多的努力。
環境問題為跨越多媒介的現象(俗稱陸、海、空等),無法逐一切割。例如:煉熔廠的空氣污染物經由大氣擴散後,造成土壤、地下水、地面水之污染,進而影響生態環境及整個食物鏈。而水污染也會經由各種氣候因子的影響而形成空氣污染。至於廢棄物的不當處置將使污染流竄於河川、海洋、土壤等環境介質中而造成污染,或蒸/揮發形成空氣污染。故本系(所)全力推動跨越媒介、輔以污染物宿命探討之群體研究。

現今環境議題
  • 大氣環境與空氣污染-包括大氣污染與室內空氣污染;連帶而來之酸雨現象,致土壤貧瘠、生態破壞;溫室效應,致氣候變遷、氣象異常災難頻傳;而氟氯碳化物之使用,臭氧層遭破壞、紫外線危害強等,皆為當務議題。
  • 水環境-包括水資源保育、洪患管理與水質污染的防治等。其中地下水的研究方面,因與上述土壤污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亦為一重要課題。
  • 固體廢棄物的清運、處理和最終處置-此為目前各地方政府最急迫面對的難題。事業廢棄物,特別是有害廢棄物管理的挑戰更大。此一議題亦牽連乾淨生產與綠色消費,也涉及有毒物質越境運輸等問題。此外,土壤污染的現象近年來在台灣地區亦成為一重要且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有效處理、對農民的影響降至最低等均為重要的研究課題。
  • 自然保育與環境教育-包括生態系劣化、生物多樣性急速下降、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共存共榮、永續發展等問題。
  • 環境評估、環境管理、環境政策與環保國際事務,包括提升模擬污染的傳遞的正確性、有效及簡化的評估方法、二氧化碳減量管理策略問題。

本系發展方向與重點
一、大氣環境及相關技術
(一)大氣中污染物分析方法之研究
(二)大氣污染物在環境之化學宿命
(三)空氣品質監測與氣象環境之研究
(四)近地面大氣結構與空氣污染相關之研究
(五)空氣品質改善效益與涵容量變化之探討
(六)多元空氣品質指標之建立與應用
(七)空氣品質模式與探空監測之研究

二、水質及相關技術
(一)飲用水消毒副產物生成機制及控制技術之研究
(二)廢水中氮磷之生物處理技術開發
(三)酸雨成份之探討與監測
(四)乾濕式沈降特性監測與模擬
(五)高級淨水技術之開發
(六)水回收系統及新型技術之開發
(七)廢水生物系統微生物菌相研究
(八)自然水環境中致病微生物偵測技術之開發
(九)水污染物在環境之化學宿命
(十)奈米廢水處理技術

三、固廢/土壤及相關技術
(一)資源回收再生技術之研究
(二)廢棄物焚化參數之探討
(三)大型焚化爐操作維護之研究
(四)戴奧辛/口夫喃控制之研究
(五)焚化產生之空氣污染物控制研究
(六)土壤污染之監測、擴散模擬
(七)土壤污染整治之研究
(八)分子環境之研究
(九)奈米級廢棄物處理之研究
(十)廢棄物掩埋場選址之研究

四、環境化學及生物技術
(一)環境中鈹、甲基汞、總汞及其他各種污染物之分析方法研究
(二)環境基因之建立與應用
(三)台灣中部地區溫泉中嗜熱性厭氧菌物種多樣性研究
(四)有害物質之生物處理技術開發之研究

五、生態保育與環境系統
(一)東亞航道候鳥移棲模式之研究
(二)生物多樣性與鳥類保育之研究
(三)環境影響評估及生態監測
(四)國家公園保護區之規劃與經營管理
(五)棲地復育及環境管理
(六)生態哲學及環境教育
(七)場(廠)址選擇方法之研究
(八)環境數值模擬與分析
(九)資源回收推動之研究
(十)廢棄物貯存、清運、處理最佳化之研究
(十一)污水處理系統之最佳化研究

六、空氣污染控制技術與策略
(一)工業廢氣之控制技術
(二)揮發性有機污染物之監測與控制
(三)氣膠與空氣懸浮顆粒之控制
(四)新型觸媒與高級氧化程序研發
(五)總量管制策略